多年来,虽然中央政府做了巨大努力,但人权的保障维护仍然不尽人意,极大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以法治权要三管齐下: 一是以法治来制约权力。如果只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法律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行为的受害者。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进入 叶小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依法治国 。我们可以汲取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不断增添我们的定力。要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提法本身就显示着面向世界、善于借鉴的气量和气魄。是已经创造了连续36年快速发展奇迹的大国。
还要及时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探索、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等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都需要公平正义的观念发挥作用
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要在理论上认真地研究依宪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法治理论的源头、从制度设计的顶层来解决各种指导思想之间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问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的命题。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坚持依宪治国,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将三者有机统一原则贯彻落实在执政党各项具体的治国理政的政策和法律中,依宪治国是三者有机统一原则的制度体现,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相互关系、全面深入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制度措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特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依宪治国突出的是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又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作用,因此,依宪治国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三者有机统一所包含的治国理政的各项政策和法律依据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有机联系。只有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在制度上才能获得具体可靠的制度抓手,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由此可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于法有据的法治原则,其中的法,首先是作为根本法的宪法。
因此,我国现行宪法作为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首先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意志,与此同时,宪法又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产物。江泽民同志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依宪治国与三者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其基本内涵包括: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第五条特别强调了宪法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特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目的来看,主要是要解决政治统治形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实际上从辩证法的角度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原则作出了统筹兼顾的论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由上可见,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精神是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的治理模式。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由于宪法是反映国家主权特征、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设置国家机构并授予相应法定职权以及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根本法,具有法律规范的特性,能够通过实践中的具体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来实现宪法文本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因此,提倡依宪治国最突出的理论和价值优势就是使得我们党自十六大以来所明确主张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原则在实践中有了具体的制度抓手,依宪治国是三者有机统一的具体行动纲领。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的转变,不仅仅是法和宪两个词的简单替换,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依宪治国不仅肯定了依法治国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而且是在总结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要求,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原则所做出的高度概括,是三者有机统一原则的具体行动纲领。
进入 莫纪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我国现行宪法序言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成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晴雨表。依宪治国兼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两个方面的价值要求,是当下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好的思想武器和制度抓手,应当得到相关政策的充分肯定和全面系统地表述。但是,三者有机统一实际上也涉及国家治理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涉及党群关系、政策与法律关系、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正式施行30周年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命题的精神,强调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尊重宪法的权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的法律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人们行为的直接规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宪法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一切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违背宪法。
因此,依宪治国集中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要求,抓住了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具体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路径和制度通道。与此同时,宪法作为根本法,又具有法律的特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指引的效力和作用
所谓司法庸俗化,集中表现就是控方举证不说理,法院判决不说理。此时,根据刑法学上的介入因素原理,甲的行为至少是无法定性为故意杀人既遂的。同时,对于那种认为本案应当从诚恳认错以换取同情的角度去辩护,才可能留有一线生机,并大量论证本案对死刑存废的思考意义,建议取消死刑的观点。正是喜欢把复杂事情简单化,唯结果论,才会将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法学理论说理和辩护看做是洪水猛兽,属于找茬,甚至是书呆子行为,言之无物。
虽然在其死后,可能仍然排除了合理怀疑,依法仍然应当判处其死刑,但是在法律上,我们已经剥夺了他在程序上本应当延续的生命(生命无大小长短之别),那所有经办人都将是残杀同类的刽子手。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里,其将始终处于担惊受怕的心境中,生命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但是如果这种文化心理渗透到司法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却是普通公众难以预料和把握的。该评价体系认为只有类似佘祥林案那样把无搞成有才算冤案和错误。
第一个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是司法庸俗化。因此,现实中甚至将此种现象解读为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却没有关注其实只要定性确定,法律并没有给法官那么多的裁量权,只是我们的法官无视了更精细化的量刑辩护,将如何量刑看成是自己的自留地。
金燦榮認為,「在觀念領域,極端主義思潮不斷擴展,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等思潮日益活躍,變得更加公開化,影響力越來越大。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目前,消防員因承受更多風險而得到額外補貼,輪班模式也進行調整,以確保隊員能充分休息。
缺乏對「孕震帶」調查 學者指:地震研究不該分屬兩部門地震主要成因為斷層錯動,李錫堤認為,雖然清楚災害就發生在斷層處,但現階段對於斷層的研究仍有不足。
小弟愚昧,如果美國沒那個決心保衛台灣軍事安全,那幹嘛還要丟將近2千億台幣(65億美金)軍援台灣?是老美錢太多沒地方花嗎?這些論點既不符現實,也沒抓到美國人的立法要旨。
」 Photo Credit: BBC News 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一直在演練如何讓「毅力號」探測器腹部的鈦金屬管彈出。
不過香港版基本上還是在原文的框架之內、也帶著一些巧思,同樣算是不錯的寫法。